学院亮点
◆学院现有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黑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器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先进碳材料及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先进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8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
◆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3+1)”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排名稳定。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简称材化学院)前身是学院源于1953年成立的金工金相教研室和1970年成立的“潜艇与鱼雷动力能源研究室”(对外称新能源研究室)。学院现有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黑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器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先进碳材料及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先进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共8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3+1)”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院现设有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表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工程研究所、海洋资源与环境化工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和实验教学与分析测试中心等“5所1中心”的基层学术组织。
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专任教师13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人,兼职客座教授4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5人,硕士生导师12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111人,硕士研究生550人,博士研究生304人,博士后研究人员近50人,外国留学生20余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5人。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10余人,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教授为荣誉教授,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者冈本佳男为特聘教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杨飘萍、曹殿学、王贵领、闫俊、张密林、范壮军、魏彤7位教授先后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科特色
围绕“船、海、核”鲜明特色凝练形成两个特色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聚焦并形成五个研究方向分别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金属材料 与制造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表面防护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舰船与海洋工程特种功能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核工程材料。学科立足国际前沿、瞄准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打造“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相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 术交流。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之路。基础研究发展迅速,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防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 200余项,经费2.6亿元,发表论文28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7项。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紧密围绕“船、海、核”领域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和制约行业发展的 瓶颈问题,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化学工程、应用电化学和高分子化工,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优势和特色,在舰艇伪装隐身、深海浮力材料产业化、推动石墨烯产业升级及核燃料干法后处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承担国家、地方的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30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Science、Chemical Reviews 等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1000余篇。
专业设置
●材料类
专业1: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依托国防特色学科和“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拥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能源、信息、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尤其是在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核工业、国防科技相关的材料科学及材料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学科传统,设置了面向工程的系列特色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加工成形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制备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基础、材料复合原理、材料加工质量体系管理等理论课程,同时包括与4个专业方向对应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与“三海一核”领域的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另外与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该公司设立了长期的专业实习基地。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城市多为中国制造业和研究力量集中的城市,“北上广深”、省会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等,就业行业主要为“三海一核”材料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单位主要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及下属的企事业单位。
专业2: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拥有扎实的化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工、能源、材料、环保等相关行业,尤其是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
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学科传统,设置了面向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系列特色理论课程,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综合设计、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方法等,以及与2个专业方向相应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与化学、化工领域相关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毕业去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具备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工艺、化工新产品及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就业于中国制造业和研究力量集中的城市,包括“北上广深”、省会城市及沿海港口城市等,就业单位主要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新兴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
●材料物理(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材料物理专业相关工作及进行国际交流。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物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在材料和相关功能器件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测试、分析、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选用、工程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教育专业。通过中外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贯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借助斯旺西大学及材料学科的工程优势,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进行国际领先、兼具本校和斯旺西大学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具有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性质的材料领域的研究、工程设计及开发、技术改进等工作。
毕业去向:
(1)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2)“三海一核”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及材料相关企事业单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和领域,尤其是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核工业、国防科技相关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该专业由配置优秀师资,面向新工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型专业发展理念,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流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校企双向需求,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教师、课程与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质量评价等由校企共同完成。所有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将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处理及新兴技术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去向:
1) 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2)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事业单位。
人才培养特色:
近五年学院教师参加AB类高水平国际会议共计100余人次;邀请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高水平专家来校交流与合作300余人次;学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培养300余人次;举办承办大型国际会议10余次,来自全球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会议共2000余人,研讨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等领域的世界前沿课题和发展动态。
创新创业立项300余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33项、五四杯获优胜杯优秀组织奖、创新获奖12组,创业获奖8组、创新赛特等奖1项、创业赛金奖2项。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率100%,近三年,在各级各类科创竞赛中取得了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21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百余项。学院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3%以上。同时实施个性保研、本硕博学位连读政策,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本、硕、博毕业生。
学院与多家企业、研究所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单位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进入世界、国家500强企业就业学生达50%以上。近几年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93%左右,并多次达到100%。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均保持在55%左右
知名教授
杨飘萍,男,1972年1月生,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二级教授,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全球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担任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SCI)、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Letters、《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及《黑龙江大学学报》编委。近年来在Chem. Rev.、Chem. Soc. Rev.、Adv. Mater.、J. Am. Chem. Soc.、ACS Nano、Adv. Funct. Mater.及Chem. Mater.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40以上论文2篇,影响因子8以上论文56篇,ESI高被引论文16篇。论文共被他人引用11000余次,他引超过100次论文26篇(其中超200次的7篇),单篇最高他引752次,H指数为62。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二等奖(排名第一)等8项奖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黑龙江省优秀硕士生指导老师,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
曹殿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华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黑龙江省“龙江学者”,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电化学、燃料电池、锂钠镁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他引次数45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6篇,h指数34。2016-2017连续2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Clarivate Analytics),2015-2017连续3年入选高被引中国学者(Elsevier)。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一等奖2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主编出版《燃料电池系统》等本硕教材3部,多次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优秀授课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科技重大项目、江苏科技支撑计划,哈尔滨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张密林,男,1955年10月生,教授,博导。黑龙江省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镁锂超轻合金、熔盐电解、海水提铀和功能材料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省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享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3部。
王君,男,1970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负责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无机化工行业学术带头人,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四项基金评审专家。长期担任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rystEngComm、New Journal of Chemistry、Dalton Transactions、Electrochimica Acta等高水平期刊审稿人。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Energy & Fue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rystal Growth & Design、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owerSources等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200余篇,影响因子3以上论文100篇,最高影响因子是9.466,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1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项。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哈尔滨市杰出青年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编写研究生教材《近代分析测试技术》1部,参与编写专著1部,编写本科生教材2部。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本科教学优秀教学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闫俊,男,教授,博导。2018年全球高被引学者、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近来年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Chem. Mater.、J. Mater. Chem. A、J. Power Sources、Carb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累计SCI他引12,000余次,H-index为39,2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0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承担10余项科研项目。
王贵领,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全球高被引学者。在Nano energy、Chem Mater、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 ESI 1‰热点论文1篇, ESI 1%高被引论文7篇,2016年和2017年连续入选美国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购专项等十余项课题。主要研究方向: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制氢等电极材料。
张中武,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程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2009-2010年,美国奥本大学博士后;2010-2011,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博士后;2011-2012,美国奥本大学研究助理教授;2013-2014,美国奥本大学研究副教授;2013年全职回国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专家,黑龙江省金属学会轻金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鞍钢集团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美国焊接学会(AWS)会员、美国焊接学会Auburn-Opelika 分委会委员、美国矿业金属与材料学会(TMS)会员,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以及美国中子散射学会(NSSA)会员,《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编委。获得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一)。为我国海军舰船开发的高强度高韧性易焊接纳米相强化钢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26项,获授权15项。在国际期刊,如Acta Mater., Inter.J. Plast.,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 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包括主题报告(keynote)和邀请报告(invited)在内的学术报告40余篇次,组织国际会议3次。其中以宣讲人身份做大会报告3次、主题报告5次、邀请报告15次。2012年被遴选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网站封面人物,2015年被遴选为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
王向伟,伪装隐身技术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二级教授。曾任军队某研究院副所长、总工程师,军队39名科技领军之一,曾担任总装隐身技术专家、目标特性技术专家,二炮伪装技术专家与军备控制专家。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当选二炮首届“十大砺剑尖兵”。先后获二炮创业贡献奖、砺剑贡献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创建了第二炮兵伪装理论与应用体系,建立了二炮伪装检测中心和导弹武器生存防护实验室,主持完成了50多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2项,二炮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提交专题报告60余份,获发明专利10余项。
知名校友
1.郑玉峰:1989级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会士。
2.刘克松:2003级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发表论文30余篇,被Nature,Nature Mater.等期刊引用11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230余次,H因子17。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主题报告或邀请报告。
3.郭二军:2002级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承担)、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基金、黑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共计29项。曾获省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合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
4.张 义:199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咨询领域首席专家。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总监兼任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科技部绿色制造专家组成员,曾在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担任行业专员和高级咨询师职务。
5.郑 磊:1999级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德国洪堡学者,霍英东基金获得者,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先后承担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1项。共发表论文104篇。3项专利。其论文奖获得多个奖项,先后录入北京市科委专家库,教育部专家库。
6.应国兵:200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评审专家,世界陶瓷科学院国际陶瓷奖推荐专家,“材料快讯”电子文摘副主编,多个期刊审稿人。参编书籍5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
7.张鹏飞:199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产品发展部副部长。负责10余项预研和型号课题,获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次、三等奖1次。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6篇。
8.朱刚:1994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中船重工712研究所副所长,主持中国水下空间站能源箱设计建造等多项国家重大型项目。
9.陈怀浩:1989级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南京佑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法人,公司在锆铪提纯领域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并参与制定了锆铪领域多项国标和行标,现已成为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锆铪材料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