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工程等你
逆风飞翔,挺起坚强的脊梁
供稿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布日期:2021-06-03     点击数:22379

       早上六点,杨文翀迎着朝阳出门,六点半已经坐在自习室里开始学习,晚上十点半,在有些同学忙着刷视频、打游戏时,他已经进入梦乡,为第二天的高效学习做准备。杨文翀,2017级动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获评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他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2次、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6项,被评为“自强标兵”、“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等。不浪费一秒时间,不荒废一毫光阴,他用实际行动书写“自强”青年最美的模样。

守护最爱的家人

       杨文翀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的一个小乡村,那里经济落后,医疗条件不发达。在他的印象中,父亲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在杨文翀六岁时,父亲因为疾病去世,从那之后,母亲独自撑起整个家。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杨文翀主动承担起家务,为家人做饭,用小小力量守护摇摇欲坠的家庭。

       天有不测风云,在杨文翀11岁时,母亲在一次晨练回家的途中遭遇歹徒、身负重伤,住院三个多月,右手腕鉴定为七级伤残,腹部的伤口缝合二十多针,一笔不小的治疗费用三万余元,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从那一天起,杨文翀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除受当地政府的资助外,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做家教、发传单,用赚来的钱补贴家用。

       “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让妈妈和姐姐真正地过上好日子。”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以后要更勇敢坚强,承担责任。

       大学期间,杨文翀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努力学习保证成绩优异。“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周计划,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争取做到学习、科研、社团活动各不误。”杨文翀说。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小假期。在校期间,他不仅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而且还能为家里寄钱减轻负担。杨文翀用自己的努力守护着他爱的家人。

自强不息 刻苦学习

       “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充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杨文翀做到了言行一致。入学之后,他几乎每门专业课成绩保持在90分以上,在学院名列前茅。每一门课程他都认真学习,每一次考试他都认真对待。杨文翀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真做作业和课后题,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逐个攻破。考试之前先复习知识点再刷题,有理论作为基础,解题自然会轻松许多。”他说。

       杨文翀对于科创也有着浓厚兴趣,加入了学院的E控科创实验室。大二下学期,他参与发动机电控系统标定与运行监测软件的开发研究,主要负责文件解析、监控数据处理开发和调试工作,参与后期测试和检测工作。“刚开始参与项目时,我甚至连程序都没能运行起来。”杨文翀回忆道。但他没有放弃,他说:“既然基础知识是盲区,那就从基础知识学起。”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抽空拿起一本厚厚的《深入浅出MFC》来学习,最终克服了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完成了项目,并成功申请软件著作权。那一刻杨文翀感到很满足,他说:“通过参加科创活动,我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收获颇丰。”

力所能及 帮助他人

       “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和爱心人士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我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杨文翀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三年期间,累计三百余小时的公益学时。校青协支教活动、黎华校区清除小广告活动、看望孤寡老人、校雪雕大赛志愿服务中,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大一下学期,杨文翀报名参加了学校“汇流班助一·远方的呼唤”志愿活动,他所在的团队为黑河市的贫困儿童进行爱心帮助,一年内他们有过七次信件往来。通过一封封信件,杨文翀与孩子们分享生活,传递知识,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次收到回信时,我都感同身受他们的艰难,孩子们很渴望知识,渴望学习。我会认真地告诉他们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杨文翀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杨文翀没有被生活压垮,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一切,以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感染他人。“我会继续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在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回报家人,回报社会。”杨文翀说。他用奋斗守护最爱的家人,成就拼搏的自我。